西农大:技术指南 为汉中茶叶发展送良方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西农大:技术指南 为汉中茶叶发展送良方

“现在挣钱了,生活变样了,每天都有好日子。”6月22日,汉中市南郑区1300米高原茶山上,73岁的何官明笑脸盈盈,高兴地向记者聊着近年来的好生活。“干着同样的活,挣得钱还多,日子能不好嘛。”一旁的茶农李寿高等人插话到,“你们上山时看到的新房子,就是我家新盖的。”

随后,几人打开装满新茶叶的麻袋,用手抓起一把新叶撒开,绿芽连绵而下,辛苦的汗水顺着他们的笑容,滴在这一捧翠绿上,一闪一闪的。

科技支撑产业升级有依靠

千亩茶园上空,艳阳高照,山风悠悠掠过汉山茶叶园山坡处的几道人影,正在忙碌的茶农感受着身体上袭来的凉意,采摘速度不由得加快了。不一会,何官明和李寿高等人背着一大包茶叶原材料,心满意足的向茶园外走去。“每天在这里修枝、剪枝、摘茶叶等,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钱赚。现在我们家也脱贫了,好日子会越来越好。”喝上几口茶水,何官明身子仿佛轻松了许多,继续回到茶园里忙碌。

“现在的茶叶还苦涩吗?加工进入到哪个阶段了?”“下午烘焙出的一批新茶,苦涩味明显减少。预计今天能产出900多斤新茶叶。”山脚下,汉山茶业有限公司茶叶生产车间,公司董事长陈纪发在电话里向对方一一回复着最近的茶叶生产情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电话另一头,关切的人正是陕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大”)园艺学院教授余有本。余有本扎根汉中茶叶产业10余年,这样的询问方式,在当地茶企和茶农之间已经形成默契。

“汉中仙毫如今是全国有名的区域品牌,是汉中产业发展的主心骨。”陈纪发告诉记者,企业作为南郑区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平台,借助绿茶产业东风,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省级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也随之而来。如何围绕产业链做好创新链,再由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西农大为当地茶产业升级送来了“科技良方”。

“近年来,我们与西农大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从绿茶生产转型生产红茶,并研发‘红砖’‘红饼’‘红珍珠’等新产品,生产链从4月延长至10月,经济效益显著增加。”陈纪发说,去年5月,于老师冒着疫情风险,赶着采茶旺季到现场指导红茶加工。他发现第一道工序微雕不足,造成开汤后茶叶苦涩,便及时进行了技术纠正,避免了茶叶品质受损。“于教授团队一有空闲时间,就会到园区指导新茶园建设、新技术应用等,还通过电话或微信时时叮嘱。产业转型发展有了科技支撑,一定会越办越好。”陈纪发激动地说。

汉山茶叶有限公司作为西农大茶叶教学科研示范基地,企业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落地转化,公司建成有机生态茶园1520亩,联营无公害茶园8000余亩,年产茶达300余吨,仅红茶生产占70%。2017年,汉山茶叶有限公司被杨凌认定为扶贫示范推广基地。目前,企业累计带动当地及周边贫困户638户,平均增收5360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片区26个村发展茶园12000余亩,新增就业43000余人。

农旅融合产业迸发新业态

汉中历史文化丰富,旅游资源雄厚,茶产业入驻景区,探索到新的发展路径。

青砖素瓦,雕梁画栋,布局雅致,这便是复原后的青木川古镇千山瞿家大院。今年的旅游旺季,这座深藏秦岭腹地的宅邸,以其“静听山间蝉鸣,坐看云卷云舒”的布局格调,吸引了国内众多游客打卡。

“我们将茶叶生产发展为旅游项目,游客在游玩途中,既能体验茶叶采摘乐趣,两者相辅相成。”6月24日下午,在千山瞿家大院内,余有本看着景区外围的茶园郁郁葱葱,听着负责人王有泉的介绍,面带喜色的肯定着他的发展模式。

当天下午,记者随二人又来到支撑瞿家大院旅游产业发展的千山茶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只见漫山茶海,层峦叠嶂,生机勃勃。“发挥一二三产融合,对产业转型升级起到关键作用。余老师对我们的技术指导,帮助茶园成功审定‘有机茶园’,并成为西农大教学试验示范基地。校企融合为我们发展按下快进键,带动农户增收有了新的保障。”王有泉如是说。

“常年以来,我们的茶叶研究成果在这里应用,经过多年时间反复改良,改变了这里的产业结构,提升了茶叶产业品质、管理技术等,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农技人员,他们把技术推广至广袤田间。”余有本说,自己将继续发挥西农大专家工作站的科研力量,助力当地茶产业技术创新,做优产品,做强品牌,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孙建恒),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